巴瑤族,一個沒有國籍的海上遊牧民族,數百年來生活在菲律賓、馬來西亞和印尼之間的海域。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(WWF)的攝影記者詹姆斯‧摩根曾耗時7個月探訪了他們的生活。
他們在學會走路之前就先學會了游泳,在嬰孩時期就將耳膜戳破,以適應海水壓力。
實際上,“巴瑤”在東南亞語係中是“海上之民”的意思,他們幾乎整日和水打交道,可以潛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魚,尋找珍珠以及海參,堪稱“海底”遊牧民族!
如今,這些海洋牧民面臨著消失的危險,由于他們的活動范圍位于國家之間的邊境地帶,為避免爭端以及對海域資源的保護,一些周邊國家政府讓巴瑤人上岸定居。
但是他們的生活顯得更加不易,盡管巴瑤人自己也意識到原始的捕撈對生態環境的破壞,但大部分人還沒有找到取而代之的生存方式。
巴瑤族有一個關於自己祖先的美麗傳說。相傳很久以前,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公主,在一次洪災中被沖走。她的父親沉浸在喪女的悲痛之中,便派遣他的部下出海尋找,並命令他們找到公主後才能回來。後來,那些奉命尋找公主的人,因為找不到公主而只能留在海邊,這些人就成了巴瑤族的祖先。隨著時間的流逝,一代又一代的巴瑤人漸漸適應了海洋環境。
由於潛水是每日必須的活動,巴瑤人在幼年時就會故意戳穿自己的耳鼓膜。“你的耳朵和鼻子會流血,由於暈眩,必須臥躺一周。”Torosiaje地區的巴瑤族人伊姆朗·拉哈桑告訴摩根,“從此,潛水時痛苦就不會再與你相伴。”然而正因為如此,有許多巴瑤族到了老年,聽力都不太好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※歡迎多加留言交流,但禁止垃圾留言及廣告留言。
※留言時可以使用部份HTML標記,例如 < b>, < i>, < a>。
※留言內容請保持理性,切勿發表不實言論,或是作人身攻擊、毀謗。若涉及相關法律責任,由留言者自負。